欢迎进入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!
通知公告
协会活动
标准动态
行业科普
学术动态
当前位置:中国光催化网>>学术

张礼知&艾智慧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光催化消减

2020-05-28 11:43:25 来源:

 

我们对催化剂的光催化去除NO性能进行了评价,发现在可见光照射下,反应的前5分钟Au/CeO2光催化去除NO的效率大幅增加到50,此时CeO2的效率只有25。随后,Au/CeO2的去除率稳定在65,高于CeO250)(图4)。通过比较标准速率常数可知,Au/CeO21.42×10-3 gmin-1m-2,约为CeO25×10-4 g∙min-1∙m-2)的三倍。Au/CeO2CeO2催化剂的表面积分别为102.5 m2∙g-198.8 m2∙g-1

为了探究Au/CeO2上的Au颗粒促进光催化NO氧化反应的原因,单色实验被用于分析NO去除过程中电荷转移和分离过程。随着单色光波长的增加,Au/CeO2CeO2的光催化效率均显著下降,而Au/CeO2SPR波长位置表现出显著的光催化去除NO活性,这与其吸收光谱非常一致(图5a)。光催化活性与吸收光谱的相关性证实了Au颗粒能直接将电荷转移到CeO2(图5b)。稳态荧光光谱和瞬态荧光光谱也证明了Au/CeO2内部电荷的有效转移。CeO2表现出了更强烈的PL信号,其原因是氧缺陷处的局域电子与空穴发生了复合,而Au/CeO2的复合较弱,说明其载流子能够有效分离,从而使其光催化效率更高(图5c)。相应的瞬态荧光光谱进一步证明了这个结论。相对于CeO2Au/CeO2的荧光衰减明显较缓慢,说明其载流子的寿命更长(图5d)。这些结果表明具有SPR效应的Au粒子以及氧缺陷的局域效应,对提高光生载流子寿命和促进电子流向吸附的O2起到了关键性作用,这可能是Au/CeO2催化性能较高的原因。

为了确认Au/CeO2具有更好的分子氧活化能力,我们采用EPR测定了催化剂产生的活性氧物种相对含量。与CeO2相比,在Au/CeO2样品中检测到的超氧自由基信号和羟基自由基信号更为强烈,表明Au/CeO2通过分子氧活化生成活性物种的效率更高(图6)。因此,我们认为Au/CeO2有利于电子传输到吸附O2,继而实现高效的NO氧化去除。

为了探究O2NO的吸附行为,我们采用了TPD技术评估了Au/CeO2CeO2催化剂吸附O2NO的能力(图6)。O2-TPD曲线可分为三个温度区域,一般归为物理吸附的O2、化学吸附的O2和晶格氧的释放。值得注意的是,Au/CeO2CeO2在第二温度区域(369°C)都表现出明显的化学吸附O2的峰,这是属于氧空位处化学吸附的O2的特征峰,说明Au/CeO2CeO2吸附O2的能力都很强。催化剂对O2强烈的吸附将有利于有效的分子氧活化,继而为光催化氧化NO提供助力。NO-TPD曲线显示出了两个明显的峰,分别对应N端和O端吸附的NO,如Au/CeO2276°C364°C)和CeO2236°C391°C)。此外,Au/CeO2TPD曲线有一个额外的峰(142°C),该峰可以归为Au粒子上NO的吸附峰。因此我们推测Au/CeO2表面存在O2NO两个吸附位点,而CeO2只有一个位点。原位红外光谱对NO氧化反应中的中间产物和反应产物进行了实时监测(图6),发现在暗反应条件,CeO2催化剂表面有明显的水峰(1642 cm-1)和部分亚硝酸盐峰(1138 cm-1)和硝酸峰(1505 cm-11217 cm-1)。光照后,CeO2表面出现了明显硝酸盐特征峰(1100-1510 cm-1)和超氧自由基特征峰(1022 cm-1),并且随着时间越来越强烈。Au/CeO2催化剂表面则出现了NO+特征峰(1736 cm-1)、超氧自由基特征峰(1138 cm-1)和硝酸盐特征峰(1100-1536 cm-1)。基于以上监测到的产物,我们推测NOCeO2表面按照E-R机理发生反应(e + O2g → •O2-ads•O2-ads + NOg → NO3-ads),而Au/CeO2催化NO氧化路径是L-H历程(e + O2g → •O2-adsHole + NOads → NO+ads•O2-ads + NO+ads + e → NO3-ads)。经过稳定性测试,Au/CeO2CeO2都表现持续高效的光催化去除NO的性能,并且Au/CeO2中间产物NO2的含量也持续保持低位水平,说明Au/CeO2更加环保高效  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相关阅读:

上一篇:朱永法老师课题组National Science Review光催化降解与水分解

下一篇:张铁锐研究员接受《先进能源材料》期刊采访-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

友情链接
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政府网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感光学会
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 联系电话:+86-10-82543451、82543479
京ICP备05030175号-3 公安备案号:11010802024533